新房装修父母干预太多顶级自律的父母是克制
2024-09-10 来源:壹点装修资讯网
记得安安刚上一年级的时候,我“立志”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,为以后打好基础。有关学习的事我都一手抓,写作业的时候更是严格要求。
坐姿一定要标准,不然对脊柱不好;读书离远些,对眼睛不好;写错字要立刻纠正过来,笔顺不对,重写;不停地告诉她,不要抠橡皮,不要玩铅笔,不要东张西望;
写完作业自己检查一遍,数学题准确率还是不够,速度也不够快;然后我再帮她检查一遍,哪些字要写得再漂亮一些,整齐一些……
过了一段时间,我明显感觉到孩子对学习有抵触情绪了,跟我也不是那么亲近了,有时还皱着眉头一脸不耐烦地说:行行行,知道啦,知道啦!
刚开始我还挺气不过,心想:这么丁点儿就敢跟我甩脸子?我这一天忙忙碌碌地辅导你学习,我还有错了?
但转念一想,她毕竟刚上小学,新的环境,新的老师和同学还没熟悉,授课形式也跟幼儿园完全不同,我再不停地催她,较真儿,挑她的错,孩子肯定会抵触的。
如果我在做菜,安爸在我耳边喋喋不休地指点着:你把肉再切细点,油要多放点才好吃,火太小啦,爆炒才行,再放点糖……我肯定直接就“炸”了。成年人都受不了别人在一旁指指点点,何况孩子呢?
不论什么年龄,什么性格都一样,没有人喜欢被别人当面指出错误。老一辈人总喜欢说:“做人得谦虚,不能骄傲,你要坚强点,我们都是为了你好,关心你,换了别人我还不说呢。”
我一点不怀疑他们的初衷,确实是因为在乎才会说出这番话,如果要是有效果当然好了,但事实是真的没有用。没有谁的成功是靠别人不断批评纠正得来的,反而是很多人是因为受到鼓舞、激励或启发才获得成功的。
细想一下,很多时候孩子只是犯了一点小错,父母就会赶紧跳出来指正,再顺势讲起一番的大道理。
不小心摔倒了:我早就说,让你慢点跑慢点跑,怎么就不听呢?挨摔了吧?
见人不打招呼:怎么不知道叫人呢?一点礼貌都不懂,跟个哑巴似的。
吃饭掉在身上了:你都多大了,还老是这样,吃饭不会接着点碗吗?又得给你洗衣服。
忘带作业了:跟你说多少次了,提前收拾好书包,总是这么丢三落四的,这回看你长不长记性。
打破一个碗:唉!总是这么毛手毛脚的,怎么这么不让人省心呢?
想参加学校的绘画班:那有什么用,报个写字课吧,看你那字写得不像样子。
他们总是双眼紧紧盯着孩子,像雷达一样搜索孩子犯的错误,不停地纠正孩子,给他灌输貌似正确的建议。
本来活泼开朗的孩子变得越来越内向,每天都神经紧绷,生怕做错了什么事把父母惹怒,整日如履薄冰,做事畏首畏尾,没有主见。
还有一些父母是看不得孩子闲,见不得孩子快乐,是典型的“最扫兴的父母”。
看见父母回来,孩子兴奋地说:妈妈(爸爸),你知道吗,今天我们班……
家长:你作业写完了吗?孩子如果写完了,那接下来就是:写完了就背背单词呀,刷几遍题。
如果孩子回答没完完:没写那还不赶紧写,写个作业这么费劲,给我学呢吗?
渐渐地孩子脸上的兴奋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是失落和沮丧。他们不再愿意和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,因为每次都会被泼冷水,被批评和指责。与父母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,沟通也变得越来越少。
而孩子也在这种环境下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,变得麻木和冷漠。他们不再相信父母是可以依靠和倾诉的对象,而是把自己封闭起来,独自承受着成长的烦恼和压力。
导致过度纠正的原因,往往是因为父母的焦虑,控制欲或完美主义。
父母可能会无意识地将自己的焦虑和压力传递给孩子,让孩子也陷入紧张和不安的情绪中。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,会逐渐变得缺乏自信,不敢尝试新事物,害怕犯错而遭到斥责。
同时,父母的控制欲也会让孩子感到窒息,他们失去了自主发展的空间,无法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探索和成长。而完美主义则让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,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和特点,一味地追求所谓的“完美”表现。
长此以往,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,也会破坏亲子关系,让家庭氛围变得压抑和沉闷。
在功绩社会中,生活的压力,工作的不顺心,周围人的攀比,对孩子未来的担忧,都会使人们常常处于神经紧绷的状态,往往缺乏一种松弛感。
如何拥有松弛感
接纳自己和孩子的不完美,或者失败;
调整心态,对孩子的事抓大放小;
只关注当下的事,不过分忧虑未来;
培养兴趣,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中,避免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身上;
降低对自己和他人的期望,减少压力;
保持独立,不随波逐流,拥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。
如果拥有松弛感,我们便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压力。不会被外界的评价和标准所束缚,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前行。
我们会更加专注于自身的成长和进步,而不是被焦虑和攀比所困扰。会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好,享受过程中的每一个瞬间,而不是仅仅追求结果的完美。
拥有松弛感,我们会以一种更加从容的姿态应对生活的挑战,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宁静和强大。
拥有松弛感,能让我们以更好的心态来面对孩子层出不穷的小错误。当孩子犯错时,我们可以冷静地思考一下,接下来我说的话能否让孩子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本质?如果答案是肯定的,那我们就敞开心扉随便聊。
我这样说会让孩子和我的关系更进一步,还是会引发更多的问题?如果是后者,那就最好选择保持沉默,有的时候我们不说孩子也会慢慢领悟。
其实孩子们都在努力地让自己变得更好,努力地满足父母的期望,他当下犯的错,只是一个学习的过程,这可以让他学会思考,从而避开未来路上同样的错误。
那么进步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?当然最离不开的就是反复地练习,只要在一个节点上能够保持持续地行动,改变和进步是必然会发生的。
想让孩子的某些行为持续发生,就要让孩子能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,这是最佳的维持动力的方法,就是内驱力!
如果你想让孩子不要做这件事,那就不停地告诉他这不对、那也不对;让他觉得沮丧、觉得自己不行。
但如果你想让孩子做好一件事,那么就请给予他鼓励、肯定和支持,或者你干脆什么都不做就好。
把本该属于孩子的经历还给他,把犯错的权利还给他,给他足够的空间和时间。让他自己去尝试、思考,才能够获得最持久、最真实的自我成长。
这几句话要常跟孩子说
你来决定,你做得很好——使孩子独立。
你比我做得还好——使孩子自信。
我非常在乎你的感受——跟孩子共情。
我需要你,有你真的太好了——赋予孩子责任感和价值感。
我们都很爱你——给孩子安全感。
最后引用我很喜欢的一本书中的一段话
我,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,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;是的,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,让他从从容容把蝴蝶结扎好,用他五岁的手指。
孩子你慢慢来,你慢慢来。
龙应台——《孩子你慢慢来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