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白艺家装修公司成立多久胡坡熊氏守望榆山
2024-12-06 来源:壹点装修资讯网
文 | 展恩华
榆山是一座山的名字,曾为平阴县的古称。
榆山在平阴县孔村镇胡坡村南,是一座用土堆成的山。山上曾经遍植榆树,故称榆山。
胡坡的四周群山连绵,都是石山,为何群山的中心位置会出现这样一座土山?传说,当年商汤伐夏,东征来此,人困马乏,缺粮断炊,汤之大军危在旦夕。夜里,商汤在焦虑中入梦。他梦到一神仙,自称是泰山神。泰山神说:“明日午时,命所有兵马伏地而卧。会有狂风聚土成山,山上遍生榆树。风定,请祭天帝,兵马皆可得食。”
商汤梦醒后又惊又喜,又有几分疑惑。但他还是依泰山神所言而行。午时刚至,狂风大作,黄沙弥漫,不见天日。半个时辰,大风息止,尘埃落定。人们惊奇地发现,一座长满了大榆树的巍峨土山赫然矗立在了面前。大榆树所有的枝桠都光秃秃的,没有花,也没叶,一派隆冬时节的那肃杀气象。商汤杀马祭祀天帝。香火青烟袅袅,弥漫在树林枝柯,突然间,神奇的一幕出现了:榆树开出了一串串洁白似玉的榆钱花。一阵清风,花落如雪。又饥又饿的将士们,捧起榆花就吃,又甜又香的榆花让他们大快朵颐。他们把剩下的榆花装满食袋,雄纠纠气昂昂地踏上东征的路。
这座神奇的土山,在老百姓的眼里就成了神山,榆树也就成了能救人活命的神树。
隋开皇十六年(公元596年)设榆山县,县治就在榆山。到大业二年(606年),改为平阴县,县治迁于现置。因胡姓人一族最早定居于榆山北坡,故名胡坡。
明万历年间,江西南昌澶溪人熊朝傧知青州府。年事已高的熊朝傧本想告老还乡,途经榆山,见这里山环水绕,树木葱茂,恍若世外桃源,于是就歇马驻足,决定在此安家。
自此,熊氏一族忠厚传家,诗书继世,日渐兴旺,成为明清时代的平阴境内的名门望族。
据熊氏族谱不完全统计,明清南昌和平阴的熊氏共有278位取得功名。其中,进士3人、三考出身5人、举人23人、员外郎4人、贡生(含拔贡岁贡)17人、监生11人、太学生3人、廪生30人、增生(含增广生)30人、庠生115人、文庠生10人、武庠生11人、礼部儒士13人、登士郎3 人。熊汝实任河南开封府太守,熊朝傧任青州府知府,熊良椂任河南阳县知县,熊时惠任东平州千总赐武功郎,熊渭征任扬州营城守备。
单是胡坡一支,明代以降,先后得中进士2人,举人5人,贡生2人,太学生、监生、增生、廪生、庠生等功名人士70多人。在这些名士中,有以熊衍学为代表的文学大家,也了熊文鲁为代表著名武将,更有以熊渭征为代表的文武兼备的国之栋梁。
举人熊衍学是《道光·平阴县志续刻》的主编,著书7部26卷之多。“胡坡的文章,王楼的排场”,成为经久相传的口头禅。
在武功方面,以清代的熊文鲁最为有名。熊氏家谱对熊文鲁也有专题介绍:熊文鲁,良翰公之四子也,行六,字武原,天启七年,岁在丁卯四月十三日未时生,天姿英伟,豪侠重义,为成童即嗜韬钤,智勇足备,武艺超群,当明季之变,年方十有七岁,上奉慈母,下拊弱弟,于干戈扰攘之中,菽水承欢;草木皆兵之际花萼相依,诚人杰也哉。且与王公冲羽、傅公星含,结为异姓昆仲,共守平阴。凡诛寇御贼,踊跃必先。尝乘醉入贼营,为贼众所执,缚于椿㭬,持刀欲害。公怒大喝一声,贼刀落地。公逐奋臂而起,绳绑尽绝,夺刀杀数十贼而还。其神勇类此。厥后全危城于将坏,拯斯民于水火,世称豪杰,岂戏誉哉?……及大清一统,与弟偕隐,赠宣武大夫,寿六十有八岁,殁于康熙甲戌三十三年,六月二十九日子时,葬于胡家坡北大荆山之阳。
(不同的谱表述略有不同)
谱中所写熊文鲁的神勇故事,县志亦有载。说的是清朝建国之初,群盗蜂起,顺治丙戌(1646年)以周魁轩(奎轩)、李西吾为首的“贼寇”纠集上万人攻打平阴城。县令山西汾阳人刘昇祚急征王朝屏来解围。王朝屏带着他的两个仁兄熊文鲁、傅星含投身平阴城的解围之战。
为诛敌首,熊文鲁酒后潜入敌营,结果被贼人设计捉住,被绑在一棵椿树上。敌寇要杀之。熊文鲁大喝一声,吓得贼兵把刀掉在地上。他浑身一较力,绳索当即断开。熊文鲁夺下贼人手中的刀,奋力砍杀,斩杀十多人而后离开敌营。(可参见笔者《王朝屏,平阴史上最有名的武侠》一文)
兄弟三人立下汗马功劳,被称为“平阴三杰”,大清顺五年(应为三年)一并受到皇帝的封赏。谱载:
他们三人因伐周魁轩有功,俱封武孝廉。
恩赐平阴傅星含候选千总忠翊校尉;王冲羽候选千总忠武校尉;熊武原候选千总忠勇校尉。
熊文鲁的姥娘家在高家海,其兄弟熊文炳及自己的长子迁于高家海,子嗣渐多,后人续谱,将熊文鲁“拉”到高家海。虽说有点硬“拉”,也情有可原。
熊文鲁算得上胡坡熊氏的开山之人。他既尚武又崇文。为了让后世子孙文能治国、武能安邦,他创办了榆山书院。课上读书,课下习武。村东北三十亩地叫马趟子地,就是跑马习武而得名。
熊文鲁有两个儿子,其第二子熊渭征就是一位有名的儒将。关于他的事迹县志有载:
熊渭征,字瑞西。生而挺拔,沉毅端疑,冲龄已具食牛之概。长勤学问,读书一再过不忘,识解出人意表,每构一艺,语必惊人。后投笔就康熙癸酉科举人,丁丑科进士,授扬州营城守守备。因府县事冗,敕协理民情,杜绝私馈,一心政事,当时咸称清廉。而且减其差役,省其刑罚,捐繁就简,分俸赈贫,历十五年来,民感恩建立生寿牌位者凡五置庙焉。致仕后优游林泉,绝迹公庭,惟以诗书训子为事,有名士儒将之风规云。(详情可参见笔者所写《熊渭征,一位活着就享受百姓奉祀的平阴人》)
熊文鲁一生没有做官,一直隐居的榆山。拳不离手,曲不离口,到老熊文鲁都能耍起用绳索联在一起的一对各重百斤的石磨盘。
在熊文鲁的眼里,榆山就是一座圣山,那些又大又粗的榆树就是圣树。他是书院的“院长”,也是一位看山人。他要求任何人不得随意上山,更不能伐木,关键时候,那榆树就会成为救命的菩萨。后来,平阴屡次发生大旱,老榆树的花与叶都成了老百姓的救命粮。
有一河北(清河以北)的习武者,来到胡坡,非要上山。熊文鲁怎么也劝不下,一生气就给了那人一巴掌。虽说没有用力,还是把那人脖梗子给打歪了。那人咬牙离去,去时留下一句话:“你就等着,两年后老子再回来!”
那人回去后,遍访名师,学得一些真功。两年后,信心满满地杀气腾腾地又来到胡坡。虽说熊文鲁年事已高,但他并没有怯阵。他说:“你打我三拳,如果我脚步移动,我这条命就交给你了。但如果不动,你就滚得远远的,再也不要踏上胡坡的土地。”那人运足力气,猛力打了三拳,结果,熊文鲁两脚像生了根,竟一丝也不有移动。那人一看,知道老人功夫实在高深,立马就跪下来,非要拜师不可。
时光推移到上世纪三、四十年代,日寇侵华,国土沦陷。在中华民族生死危亡的关头,有一位熊文鲁的后人毅然站在了时代的最前列,他就是中共平阴县第一位县委书记、第一任政府县长熊善隆。在熊善隆的领导下,平阴县先后成立了5个区级政权,建立基层党支部37个,各区的农协会、青救会、妇救会、儿童团等群众组织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。
1941年至1942年,日伪军连续四次大规模“围剿”平阴山区,熊善隆带领全县军民同日伪军进行了顽强斗争。1942年8月29日夜,熊善隆带领朱大全等七人到安城镇除奸,在大官庄遭到日伪军包围。熊善隆等人与敌人战至天亮,最终因寡不敌众,不幸以身殉国。
熊善隆牺牲后,埋葬在榆山脚下的熊氏老陵。他用不屈的灵魂守望着榆山,守望着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家园,守望着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泱泱中华,期待着一个不凡的家族以崭新的业绩,助力一个伟大的民族去实现数代人梦寐以求的伟大复兴。
(右一为本文作者)
作者简介:展恩华,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。先后出版散文集《精神家园的守望》、《草庐漫话》、《生命的圣宴》;诗集《平阴吟赞》;长篇报告文学《大地为鉴》《羌山见证》《铸梦》;报告文学集《叩问大地》;长篇小说《梅庄旧事》等多部著作。长篇小说《梅庄旧事》荣获济南市第八届“文艺精品工程”奖和山东省第九届“文艺精品工程”奖。长篇报告文学《大地为鉴》(合著)山东省第九届“文艺精品工程”奖。
壹点号山东金融文学